Social computing 2 —— 社会选择与社会影响
同质性
-
同质性是古老议题:
-
柏拉图
相似性带来友谊
-
亚里士多德
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
-
俗语
夫妻相
-
-
Lazarsfeld 和 Merton(在 Simmel的基础上)
-
Berger, et al. 1954. Freedom adn Control in Modern Society.
-
社会控制、群体与个体
-
国家与社会
-
-
Lazarsfeld and Merton (1954) 区分了
-
身份同质性:相同身份的人彼此相互联系 → 社会性机制
-
价值同质性:相同价值观的人会彼此相互联系 → 个体性机制
-
-
区分
同质性 Homophily 与同构性 Homogeny
-
-
Miller McPherson, et al (2001)
-
用了 birds of a feather 作为篇名,提出同质性的机制
-
生态过程:场所的影响,同一个机构、社区,共同参加活动
-
关系过程:交叉关系的影响,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所
-
网络过程: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
-
-
-
James Moody (2001)
高中生之间的关系:年级、种族
-
社会交往
-
每个人的特质(2种)
-
固有特质:性别、种族、母语等,自然属性
-
可变特质:居住区、专长、偏好等,建构属性
-
-
同质性是社会网络结构形成的基本外部原因
血缘、地缘、业缘、趣缘等
-
社会学的一个基本问题
-
是因为“羽毛相似”才交往(selection)呢
-
还是因为“同林”后才变得“羽毛相似”(social incluence)呢
-
-
社交网络中同质性的测量
-
社交网络中的同质性现象
朋友~~相似
-
”相似“的含义可因考虑的问题不同而不同
→ 固定特征、可变特征
-
-
如何定量评估一个社交网络中同质性现象的程度?
-
给定社交网(只考虑两种不同的特征:红,白)
-
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
-
节点数(n),边数(e)
-
不同颜色节点的占比:p,q=1-p
-
两端节点相同的边数(s)
-
-
-
计算:
-
节点数 n = 9
-
边数 e = 18
-
红色节点数占比 p =
-
白色节点数占比 q =
-
两端节点相同的边数 s = 13
-
? →
=
∵
∴ 同质性现象在这个社交网络中有所表现
-
-
认识:两边节点的边越多(占比越高),同质性越明显
用“随机情况”作为基准:给定不同颜色的节点占比(红p和白q),随机情况下,一个节点是红色节点的概率为p,白色的概率就是q,那么任何一条边的两节点颜色相同的概率就是,也就是两端节点相同边的占比。
物以类聚人以群分
-
经验观察
-
俗语
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
-
亚里士多德
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
-
-
理论
Lazarsfeld 与 Merton (1954) 区分了选择机制
-
身份同质性:相同身份的人彼此相互联系
-
价值同质性:相同价值观得人会彼此相互联系
-
即人们通过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的相似性、或价值观的相似性进行选择
-
-
理解
-
为什么身份与价值观会影响社会网络同质性的动态
-
作为能动者的行动者(Giddens,1984; 1991),个体具有“加入”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(自然行为)
-
Examples
你的朋友带来了一位对你而言是陌生人但却是你朋友的朋友来见你
-
同样,还具有退出的主动性和自主性
-
Examples
教会吸收新会员,学生社团吸收新成员
-
-
网络的同质性,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,即使是主动选择的
-
-
从属网络
-
社会交往
-
社会网络的建构,无论是加入,还是退出,都可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
-
尽管被动参与(参见嵌入性)也是一种机制
-
-
形成网络同质性的机制之一,是个体(节点)的主动选择
近朱者赤近墨者黑
-
经验观察
-
传统故事
孟母三迁
-
俗语
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
-
婚姻
先结婚,后恋爱
-
-
理论
-
Miller McPherson, et al (2001) 同质性的机制
-
生态过程:场所的影响,同一个机构、社区,共同参加活动
-
关系过程:交叉关系的影响,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所
-
网络过程: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
-
-
强调生态性的重要性
- 由场所带来的影响,实际是同质性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机制
-
-
从属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相互总用(随时间发生的变化)
-
社会归属网:描述从属关系与社会关系
-
在现实社会中,选择与影响似乎很难明确区分,实际是交替甚至同时发生的现象,同质性是两种共同机制的结果
-
选择 → 社团闭包
-
影响 → 会员闭包
-
-
社会归属网:三类闭包
-
社团闭包的验证
-
社团闭包
由于参与一件事情,两个原本没联系的人之间,建立了联系
-
共同参与的事情越多,建立联系的可能性越高
-
-
会员闭包的验证
-
会员闭包
由于朋友参与某件事情中,原本不在这件事情的另一个人也加入了这件事
-
参与某件事的朋友越多,其被影响而参与的可能性就越大
-
-
-
社会影响与社会交往
-
个体的兴趣与能力,或许不限于既有,可能会被诱发
- 体育特长,自然的、本性的
-
拓展是可以选择的,更多或是受到影响的
- Iphone一族;三星一族
-
-
形同同质性网络的机制之一,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
”朋友~~相似“现象溯源(大数据分析)
-
朋友间相似的原因?
-
当两个关系不过的人在某些特质上相似
相似 → 朋友? 朋友 → 相似?
-
-
需要数据集
-
反应随时间变化的大规模社会归属网
-
大规模:人多,社交聚点多
-
随时间变化:人与人之间,人和人的社交聚点之间
wikipedia数据集
-
-
两人相似性的测量
-
相似性、选择与社会影响
-
小结
-
利用“社会归属网”大数据剖析同质性现象的原因
-
从问题,到模型(社会归属网),再到数据(Wikipedia),最后到映射(数据与问题要素的关系)
-
谢林模型及其意义
-
从一个现象开始
芝加哥,黑人在居住区的比例变化图
-
同质性动态
-
现象
越来越多的黑人在某个区域聚集
-
理解
-
自然属性相同,选择相同
-
相互认识,相互影响,进而趋同
-
-
-
谢林模型示意
-
Schelling (1972, 1978)
-
隔离的动态模型(1972):隔离不是个人刻意选择的后果
-
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(1978,2005)
-
-
-
谢林模型的社会意义
-
以居住隔离为例,谢林模型模拟了同质性的动态变化。
-
如果同质性是一个自然现象,则促进或阻止不同社会情景下的同质性,将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。
-
Social computing 2 —— 社会选择与社会影响